事成于氣正,業興于風清。正處在加快發展、加速崛起關鍵時期的阜陽,需要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近兩年來,阜陽市著眼全局,深入開展清政風行動,以建設法治、廉潔、效能政府為目標,著力在強化依法行政、高效施政、從嚴治政上下功夫,提升了工作效能、樹立了良好風氣、保證了政令暢通、增強了發展動力,為實現“皖北爭一流、全省趕平均、同步達小康”目標,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
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有權不可任性”,這是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強烈反響的流行語。“不任性”,首先需要明確政府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
今年2月,市政府召開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建設新聞發布會,將所有行使行政職能的部門、所有權力事項一一向社會公布。發布后的“權力清單”,政府權力事項大幅精簡。參與清理的48家單位共上報權力事項3825項,經審核減少1450項,保留2375項,精簡37.9%。其中,行政審批由236項核減到134項,精簡43.2%。
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約束和規范行政權力,使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公開有度、監督有效。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目標,阜陽市立足發展大局,突出重點,不斷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推進依法行政,關鍵是要提高領導干部及行政執法人員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市政府堅持常務會議學法制度,定期學習法律、研究法律。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把依法行政情況作為考核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重要指標,引導各級政府部門和黨員干部切實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推進科學決策,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如今,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均采用舉行聽證、前期預測、效益評估、公開招標、合法性審查等方式,使決策經得起政策、群眾和歷史的檢驗。2014年,全市共評估重大事項130件,經評估,準予實施126件,暫緩實施2件,不予實施2件,有效降低了決策風險。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運用法治方法加強權力監督制約,規范權力運行。近年來,阜陽市深入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梳理各部門執法權,大力推進綜合執法,減少執法隊伍種類,在食品藥品安全、工商質監、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等領域推行綜合執法,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在阜陽市已實現全覆蓋,文化執法體制實施市級統一執法。同時,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準,提高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全市56家單位將1783項含自由裁量內容的行政處罰權細化量化為5664項處罰基準,其中取消自由裁量空間、直接量化到點2368項。
堅持高效施政,建設效能政府
近日,潁東區居民陳文彥來到市社;鹫骼U管理中心大廳,辦理養老保險轉移。“您好,請問要辦理什么業務?”“養老保險轉移,材料在這兒。”“您稍等一下,這個業務辦理要麻煩一些。”“下個月轉?”“就這個月轉。”
工作人員看到陳文彥的材料齊全,立即給他辦理了手續,五分鐘左右就辦理好了。“沒想到能這么快,現在的辦事效率高了,服務態度也比較熱情。”陳文彥贊道。
近年來,市人社局以深化窗口單位服務規范化建設為重點,加快實現窗口單位服務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全面提升服務效能。“作風建設的落腳點就是要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好事,把國家的政策落實好。”市人社局局長陳緒海說。
高效施政是轉變作風、強化服務的迫切需要。圍繞建設效能政府的目標,阜陽市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行簡政放權,取得了明顯成效,政府效能得到增強,發展環境得到改善。
做好行政審批項目“接、放、管”的文章,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目前,阜陽市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148項減少到94項,精簡36.5%,成為全省行政審批事項較少的市。
在此基礎上,阜陽市強化政務服務,扎實推進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工作。2013年,在全市行政審批項目清理的基礎上,對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實施流程再造,辦事環節、提交要件、辦理時限分別壓減了17.78%、7.71%和81.02%(與法定時限比),項目平均辦結時限為3.95個工作日。全面推行并聯審批和政府投資項目“六分開”,對重大項目實行特事特辦,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推進。加快推進電子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進駐市政務服務中心的575個項目實現網上申報。
“馬上就辦”蔚然成風,“吃拿卡要”的衙門作風、“低慢拖差”的辦事效率少了,立說立行、事不過夜多了……據統計,2014年市政務服務中心累計受理各類辦件186360件,辦結186353件,辦結率為99.9%。
“一元錢就可開公司,大學生創業‘零首付’等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2012年從安徽師范大學畢業的朱嘉祺,一直有著創業夢,但受困于資金問題沒能湊足注冊資本。隨著工商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實施,朱嘉祺迎來了機會。
朱嘉祺介紹,僅僅往市政務服務中心跑了兩次,就將自己的阜陽市常青藤卉豐苗木有限公司注冊了下來,多年的創業夢想終于圓了。
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了市場活力的“加法”,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以工商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為例,2014年以來,隨著一系列旨在放寬市場主體準入的措施陸續實施,民間投資活力被激發,全市市場主體總量和資金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截至2014年底,全市新登記各類企業6215戶(不含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類型),注冊資本總額241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68.29%和122.16%。據統計,當年全省16個地市新增各類市場主體戶數,阜陽市僅次于合肥市,位居第二。
政風清促事業興。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做事不回避矛盾,強化責任擔當,敢于較真碰硬、直面難題,下決心解決一些部門決策不敢拍板、矛盾不敢面對、項目不能落地、工作推動不力等影響發展的突出問題,有力優化了發展環境。
2014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新增貸款、新增規模工業企業等7項主要經濟指標居全省首位,實現了爭先進位的目標。今年一季度,阜陽市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生產總值增長9.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5個和0.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存貸款等多項指標增速居全省首位,其他指標增速也都排位靠前。
堅持從嚴治政,建設廉潔政府
2014年起,除涉密部門外,市直89家一級預算單位通過本部門門戶網站和政府門戶網站,面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預算信息。那么,“三公經費”每年是漲是降?數據顯示,2014年,市級“三公”經費下降18.2%。
公開“三公經費”預算賬本,是阜陽市推動廉潔政府建設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圍繞打造廉潔政府目標,各級政府及部門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著力改政風、抓源頭、強監督、嚴政紀、肅貪腐,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市政府認真落實主體責任,切實把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與改革發展任務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主要負責同志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牢固樹立“抓好廉政是本職、不抓是失職、抓不好是瀆職”的意識,管好班子,帶好隊伍,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領導班子成員認真落實“一崗雙責”,既抓好業務工作,又抓好職責范圍內的反腐倡廉工作。切實強化“一案雙查”,對領導不力、疏于監督管理,致使發生違紀問題和腐敗案件的,同樣嚴肅追究責任。
財務支出、工程建設、公共資源交易,這些都是違法違紀問題的高發區。以此為重點,阜陽市堅持把制度建設作為反腐倡廉工作的治本之策,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著力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真正給權力戴上“緊箍咒”,關進制度的“籠子”。
完善公共資金管理制度方面,加強政府性資金和資產監管,做到政府收支一律納入預算并公開、所有公共資金一律接受財政監督、長期沉淀財政資金一律調整收回、國有資產和企業一律從嚴監管;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制度方面,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把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政府采購、國有土地出讓等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建立健全招投標項目執行情況監督機制,加快推進“管辦分離”,確保競標單位資質合格、競標過程公開透明、競標結果公平公正、中標項目快速推進。一系列措施的施行,嚴明了規章制度,規范了權力運行,促進了黨員干部作風的好轉,為阜陽的加快發展凝聚了強大的正能量。(阜陽新聞網)